《系统分析与设计》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一门专业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思想,并能运用系统分析与设计相关技术的进行信息系统的开发。培养学生用系统分析的思想和逻辑思维方式进行信息系统的设计,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在软件设计过程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得到共同发展。
章节 | 主要内容 |
---|---|
第一章 系统开发项目环境 | |
第一节 系统分析和设计框架 | 事务处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主管信息系统;专家系统;通信和协作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 |
第二节 参与者——系统关联人员 | 7种系统关联人员。 |
第三节 现代信息系统的企业驱动力 | 经济全球化;电子商务;安全;协作;知识产权管理;持续改进和全面质量管理;业务过程重构。 |
第四节 信息系统的技术推动力 | 网络;移动和无线技术;对象技术;协作技术;企业应用软件 |
第五节 一个简单的系统开发过程 | 系统启动;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 |
第二章 信息系统构件 | |
第一节 产品——信息系统 | 前端信息系统;后端信息系统。 |
第二节 信息系统架构框架 | 知识构件;过程构件;通信构件 |
第三章 信息系统开发 | |
第一节 系统开发原理 | 能力成熟度模型;系统生命周期;系统开发基本原理。 |
第二节 系统开发过程 | PIECES问题分类框架;FAST项目阶段;跨生命周期活动;顺序开发和迭代开发。 |
第三节 选择开发路线和策略 | 模型驱动开发策略(过程建模、数据建模、对象建模);加速应用开发策略;商用应用软件包实现策略;混合策略。 |
第四节 自动化工具和技术 | CASE工具;应用开发环境;过程和项目管理器。 |
第四章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略) | |
第五章 系统分析 | |
第一节 什么是系统分析 | 系统分析阶段的重点。 |
第二节 系统分析方法 | 模型驱动分析法(结构化方法、信息工程、面向对象方法);加速系统分析法;需求获取法。 |
第三节 范围定义阶段 | 范围定义阶段各任务;系统服务请求;问题陈述。 |
第四节 问题分析阶段 | 问题分析阶段各任务;上下文图;问题、机会、目标和约束矩阵。 |
第五节 需求分析阶段 | 需求分析阶段各任务;功能需求;非功能需求。 |
第六节 逻辑设计阶段 | 逻辑设计阶段各任务。 |
第七节 决策分析阶段 | 决策分析阶段各任务;候选系统矩阵 |
第八节 系统分析的未来 | 系统分析方法的趋势 |
第六章 需求获取的调查研究技术 | |
第一节 需求获取简介 | 需求获取的定义;功能需求;非功能需求。 |
第二节 需求获取过程 | 发现和分析问题;获取需求;归档和分析需求;需求管理;鱼骨图。 |
第三节 调查研究技术 | 抽样;调研和实地访问;观察;调查表;面谈;获取原型;联合需求计划JRP。 |
第四节 调查研究策略 | 调查研究策略。 |
第七章 使用用例建模系统需求 | |
第一节 用例建模概述 | 用例建模的优点 |
第二节 用例建模的系统概念 | 用例、参与者、关系(关联关系、扩展关系、使用(或包含)关系、依赖关系、继承关系) |
第三节 需求用例建模过程 | 确定业务参与者、确定业务需求用例、构造用例模型图、记录业务需求用例描述 |
第四节 用例和项目管理 | 分级和评估用例、确定用例依赖关系 |
第八章 数据建模和分析 | |
第一节 数据建模简介 | 数据建模的概念。 |
第二节 数据建模的概念 | ER图;实体;属性;关系(基数、度数、外键、非确定关系、确定性关系、泛化) |
第三节 逻辑数据建模过程 | 上下文数据模型的概念;基于键的数据模型的概念;具有完整属性的数据模型的概念。 |
第四节 如何构造数据模型 | 获取实体;构造上下文数据模型;构造基于键的数据模型(键的原则、编码);泛化层次体系;构造具有完整属性的数据模型。 |
第五节 分析数据模型 | 规划化;规范化过程;第一范式;第二范式;第三范式;完全依赖;传递依赖。 |
第六节 将数据需求映射到地点 | 数据-地点-CRUD矩阵 |
第九章 过程建模(略) | |
第十章 使用UML进行面向对象分析和建模 | |
第一节 面向对象分析概述 | 面向对象分析(OOA)、面向对象设计 |
第二节 对象建模的历史 | 面向对象方法的发展 |
第三节 对象建模的系统概念 | 对象、属性、方法和封装、对象模型的绘制;类、泛化和特化;对象/类关系、多重性、聚合及合成;消息和消息发送;多态性 |
第四节 UML模型图 | UML模型图及使用 |
第五节 对象建模过程 | 建模系统的功能性描述、构成分析用例模型(用例图、用例描述);建模用例活动(活动图、系统顺序图);发现和确定业务对象、组织对象并确定其关系(类图) |
第十一章 可行性分析和系统方案建议 | |
第一节 可行性分析和系统方案建议 | 逐步投入法、可行性检查点 |
第二节 可行性的6个准则 | 运行可行性、文化(或者政治)可行性、技术可行性、进度可行性、经济可行性、法律可行性 |
第三节 成本效益分析技术 | |
第四节 候选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 候选系统矩阵、可行性分析矩阵 |
第五节 系统方案建议 | 书面报告、正式汇报 |
第十二章 系统设计 | |
第一节 什么是系统设计 | 系统设计的任务 |
第二节 系统设计方法 | 模型驱动方法(结构化设计、信息工程、原型化、面向对象设计)、快速应用开发。 |
第三节 系统设计之内部开发——“构造”方案 | “构造”方案各任务 |
第四节 系统设计之集成商用软件——“购买”方案 | “购买”方案各任务 |
第十三章 应用架构和建模(略) | |
第十四章 数据库设计 | |
第一节 常规文件和数据库 | 常规文件的概念、优缺点;数据库的概念、优缺点。 |
第二节 数据库相关概念 | 字段;主键;次键;外键;描述性字段;记录;文件和表;数据库。 |
第三节 数据库设计的前置条件 | 规范化的含义 |
第四节 常规文件设计 | 主记录;事务记录。 |
第五节 数据库设计 | 物理数据模型;逻辑数据模型到物理数据模型的转换;数据类型;域;默认值;超类;子类;数据完整性;访问完整性;数据库物理分布方式(数据库集中、数据库水平分布、数据复制) |
第六节 数据库设计的前景 | 对象数据库。 |
第十五章 输出设计和原型化 | |
第一节 输出设计概念和指南 | 计算机输出的分类;输出实现方法。 |
第二节 如何设计和原型化输出 | 输出设计原理;输出设计过程。 |
第十六章 输入设计和原型化 | |
第一节 输入设计概念和指南 | 数据收集、数据录入;数据处理;输入方法。 |
第二节 输入设计的GUI控件 | 常用GUI控件;高级输入控件。 |
第三节 如何设计和原型化输入 | 输入设计过程。 |
第十七章 用户界面设计 | |
第一节 用户界面设计概念和指南 | 用户类型;人类工程学因素对用户界面设计的要求。 |
第二节 用户界面技术 | 操作系统和浏览器;显示器;键盘和指点设备。 |
第三节 图形用户界面风格 | 窗口和框;菜单驱动界面;指令驱动的界面 |
第四节 如何设计用户界面 | 界面设计自动化工具;用户界面设计。 |
第十八章 使用UML 进行面向对象设计和建模 | |
第一节 设计面向对象系统 | 对象类的类型、设计关系(依赖关系、导航能力)、属性和方法可见性、对象责任 |
第二节 面向对象设计过程 | 精炼用例模型、建模类交互、行为和状态(确定类、类属性、类行为和责任;顺序图;建模对象状态(状态图))、修改对象模型(将分析类图转为设计类图) |
第三节 对象复用 | 低耦合和高内聚 |
第四节 设计模式(略) | |
第五节 其他UML设计图和实现图 | 通信图、组件图、部署图 |
第十九章 系统构造与实施(略) | |
第二十章 系统运行与支持(略) |
《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第七版,Jeffrey L .Whitten,肖刚译,机械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