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学》模拟题(1)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请将选择题答案填入表中,否则无效)
1、资源配置效率的实现条件是( )。
A.配置在每一种物品或服务的资源的社会边际效益均等于其社会边际成本
B.配置在每一种物品或服务的资源的社会总效益均等于其社会总成本
C.各种物品或服务的总产量最大
D.各种物品或服务的总成本最低
2、正的外部效应指的是( )。
A.给交易对方带来的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经济效益
B.给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所带来的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经济效益
C.给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所带来的无形产品方面的经济效益
D.给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所带来的成本的增长
3、公共物品具有( )。
A.消费的竞争性
B.受益的排他性
C.成本的递减性
D.效用的非可分割性
4、最常用的多数规则是( )。
A.简单多数规则
B.一致同意规则
C.一票否决规则
D.中位数规则
5、食品券补贴( )。
A.属于消耗性支出
B.不影响居民分配格局
C.属于转移性支出
D.会直接增加GDP
6、不属于公共预算功能的是( )。
A.反映和规定政府部门的活动范围、方向和重点
B.监督政府收支运作的途径和窗口
C.控制公共支出规模的有效手段
D.制定金融政策
7、公共收入的基本问题是( )。
A.如何把政府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的成本费用恰当的分配给社会成员
B.如何将政府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的成本费用最小化
C.如何最大化政府部门的收入总量
D.如何均衡政府部门的收支余额
8、亚当•斯密的四项税收原则是( )。
A.平等、经济、便利、最少征收费
B.平等、确实、便利、最少征收费
C.平等、经济、便利、稳定
D.平等、普遍、便利、稳定
9、按课税权的归属可将税种分为( )。
A.生产税、消费税
B.国内税、国际税
C.直接税、间接税
D.中央税、地方税
10、税收对生产者产生的替代效应是( )。
A.生产者增加课税或重税商品生产量,减少无税或轻税商品生产量
B.生产者减少课税或重税商品生产量,增加无税或轻税商品生产量
C.生产者增加资本密集型商品生产量,减少劳动密集型商品生产量
D.生产者减少资本密集型商品生产量,增加劳动密集型商品生产量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外部效应内在化的手段和原则是什么?
答:外部效应的内在化用以解释政府对外部效应的矫正措施。对负的外部效应采取税收,对正的外部效应采取补贴。
基本原则是调整MPB和MPC。当调整到足以使个人或企业的决策考虑其所产生的外部效应,即实际的MSB和MSC时,内在化实现。
具体说,外部效应内在化就是外部效应的边际价值被定价了。负的外部效应:MEC加计到MPC之上。正的外部效应:MEB加计到MPB之上。
2、与纯粹公共物品相比,拥挤性的公共物品有什么特点?
答:拥挤性的公共物品随着消费者人数的增加而产生拥挤,从而减少消费者可从中获得的效益,在消费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竞争性。消费者的人数达到拥挤点之后,人数若再增加,MC ≠0。举例:公路。
3、公共收入来源分配的原则是什么?
答:受益原则与支付能力原则。
受益原则是指成本费用的分配与社会成员从政府所生产或提供公共物品中获得效益相联系。它的优点是若成功贯彻,会形成林达尔均衡,不存在免费搭车者;它的问题在于大多数公共物品属于联合消费、共同受益,进而存在从低呈报或隐瞒所获效益现象。
支付能力原则是指成本费用的分配与社会成员的支付能力相联系。它的优点是若成功贯彻,会达到相对公平的状态;它的问题在于支付能力的测度困难,收入标准、财产标准、消费支出标准、主观牺牲都是难以准确测度。
4、请分析税收对消费者选择影响所产生的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
答:替代效应是政府对商品课税后,课税商品价格上涨,消费者减少对课税或重税商品的购买量,而增加对无税或轻税商品的购买量,即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代课税或重税商品。
收入效应是政府课税后,消费者可支配收入下降,从而降低商品的购买量,居于较低消费水平。
5、请分析需求弹性与税收转嫁之间的关系。
答:完全无弹性,税收完全向前转嫁。完全有弹性,要么完全后转,要么不能转嫁。富有弹性,更多地后转。缺乏弹性,更多地前转。
三、论述题(20分)
请论述林达尔均衡的含义、实现条件与局限。
答:林达尔均衡设想了一种公共物品的供给方式:自愿捐献与成本分担,即在成员人数较少的社会中,通过自愿捐献和成本负担的合作方式,有可能使得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量达到最佳水平。
若每一社会成员都按其所获MB的大小而捐献自己应分担的公共物品的资金费用,公共物品的供给量可以达到具有效率的最佳水平。
林达尔均衡条件是:每一社会成员都愿准确披漏其MB,不存在隐瞒或低估从而逃避应负担成本费用的动机。每一社会成员都清楚了解其他人的嗜好和收入状况,甚至清楚掌握任何一公共物品可给彼此带来的真实的MB,不存在隐瞒个人MB的可能。
局限是:人口众多社会中,没有人能做到对其他所有成员无所不知,存在隐瞒MB的可能。免费搭车者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有理性的选择。所有社会成员都免费搭车,则出现公共地悲剧,社会成员越多越严重。
免费搭车者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公共财政,公共物品或服务不可或缺,否则免费搭车者问题不可避免。只有依靠政府部门, 使用非市场的方式即强制性的融资方式来解决。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0 | A | B | D | A | C | D | A | B | D | B |
《公共经济学》模拟题(2)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请将选择题答案填入表中,否则无效)
1、社会边际效益是指( )。
A.某种物品的生产量每增加一个单位所需增加的资源耗费的价值
B.某种物品的消费量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
C.某种物品的生产量每增加一个单位所需增加的资源耗费的价值
D.某种物品的消费量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
2、外部效应导致资源配置扭曲,因为个人或企业的决策依据是( )
A.MPB=MPC而非MSB=MSC
B.MSB=MSC而非MPB=MPC
C.TSB=TSC而非TPB=TPC
D.TPB=TPC而非TSB=TSC
3、消费的非竞争性,意味着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 )。
A.为正
B.为负
C.为零
D.递增
4、对一个人来说,最偏好的结果是公共物品数量达到这样的水平即( )。
A.他所须承担的税收份额大于该物品对他的边际效益
B.他所须承担的税收份额等于该物品对他的边际效益
C.他所须承担的税收份额小于该物品对他的边际效益
D.他所须承担的税收份额等于其他社会成员的平均效益
5、货币形式的食品补贴较之食品券形式的食品补贴( )。
A.在增加受领者食品消费量上的效应小,在增加获得总体效用水平上效应大
B.在增加受领者食品消费量上的效应大,在增加获得总体效用水平上效应小
C.在增加受领者食品消费量上的效应大,在增加获得总体效用水平上效应无变化
D.在增加受领者食品消费量上的效应无变化,在增加获得总体效用水平上效应也无变化
6、采用历年制预算年度的国家是( )。
A.中国
B.英国
C.日本
D.美国
7、公共支出分摊的两个原则是( )。
A.普遍原则与经济原则
B.确实原则与经济原则
C.公平原则与支付能力原则
D.受益原则和支付能力原则
8、现代税收原则主要包括( )。
A.生产原则和消费原则
B.经济增长原则和消费原则
C.税收公平原则和税收效率原则
D.国内均衡原则和国际均衡原则
9、税制结构的设计着重考虑的问题是( )。
A.税负、税源、税率
B.税负、税源、税量
C.税种、税源、税率
D.税种、税率、税量
10、税收会使得消费者( )。
A.可支配收入上升,从而降低商品的购买量,居于较低消费水平
B.可支配收入下降,从而增加商品的购买量,居于较低消费水平
C.可支配收入下降,从而降低商品的购买量,居于较低消费水平
D.可支配收入下降,从而降低商品的购买量,居于更高消费水平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投票交易的概念与影响。
答:投票交易就是投票者必须同时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提案投票,由于投票者对提案具有不同的偏好程度,愿意就那些与其关系重大的问题进行投票交易。
只有在与提案有关的效益和损失不对称的情况下才会发生;若互抵则没有此动机。
投票交易的好处是,它大大增加了某些提案在多数规则下获得通过的可能性。
2、如何从宏观角度分析预算决策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答:从宏观角度就整体的预算决策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影响进行分析需要采用机会成本分析法,即以预算资金的社会机会成本作为评价公共预算决策效率的依据。预算资金的机会成本就是一笔资金由非政府部门转移到公共部门而导致的非政府部门的效益损失。如果一笔特定的资金交由公共部门使用所能达到的效益,大于留在非政府部门使用所能达到的效益,这笔资金的公共预算决策是具有效率的。
3、比较古典经济学家与现代经济学家的公债运用原则。
答: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只有当政府财政面临一次性的、超常规的社会需求,并且这种需求对于公共支出的要求是暂时性的时候,政府财政才能求之于发行公债这种手段。当政府为真正的生产性资本项目筹措资金而发行公债时,也只有在生产性资本项目是超常规时,才可以以举借公债方式筹资。他们从负债有害论出发,公债运用原则较为谨慎。
现代经济学家认为,当经济面临有效需求不足的衰退时,政府应当以举债作为弥补因实施刺激需求措施而引发的财政赤字的手段。公债应否偿还或偿还多少,应视整个经济形势的需要而定,不应仅考虑财政的收支状况和举债时的期限规定。他们从公债新哲学论出发,公债运用原则较为积极。
4、如何评价税收效率?
答:政府征税要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国民经济的有效运行,提高税务行政的管理效率,要从经济效率原则、税收本身效率两个原则评价税收效率。
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旨在考察税收对社会资源配置和经济机制运行的影响状况,其检验标准包括税收的额外负担最小化和税收的额外收益最大化。税收的额外负担包括两类负担:资源配置方面的额外负担和经济运行机制方面的额外负担。政府征税必须使社会承受的额外负担为最小,以最小的额外负担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率,途径就是尽可能保持税收的“中性”。税收的额外收益体现在将政府的意图体现在税收制度和政策中以稳定经济。只有在市场失灵时,才会产生额外收益,需要重视税收的经济杠杆作用,区别不同情况灵活运用。
税收本身的效率原则旨在考察税务行政管理的效率状况,区别“名义税收”与“实际税收”,其检验标准是税收成本占税收收入的比重。税收成本指在税收征纳过程中发生的各类费用支出。
5、简述供给弹性与税收转嫁的关系。
答:完全无弹性,要么完全后转,要么不能转嫁。
完全有弹性,税收可完全向前转嫁。
富有弹性,更多地前转。
缺乏弹性,更多地后转。
三、论述题(20分)
请论述税收对纳税人劳动投入的影响。
答:税收对纳税人的劳动投入的影响反映在劳动力的供给曲线的形状上,呈现向右上方倾斜和向后弯曲,表现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两个方面。
替代效应:政府课税,降低劳动相对于闲暇的价格,使劳动和闲暇两者间的得失抉择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纳税人以闲暇代替劳动。替代效应的大小,由边际税率决定。
收入效应:政府征税,直接压低纳税人可支配收入,从而促使其减少闲暇等方面的享受,为维持以往的收入或消费水平而倾向于更勤奋地工作。政府征税反而会促使劳动投入量增加。收入效应的大小,由平均课税率决定。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0 | B | A | C | B | A | A | D | C | C | C |
《公共经济学》模拟题(2)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请将选择题答案填入表中,否则无效)
1、在完全竞争市场中( )。
A.生产资源都为公共部门所有
B.行业进入壁垒较高
C.买卖双方处于信息不完全状态
D.不存在产品差别
2、带有负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的价格,不能充分反映用于生产或提供该种物品或生产要素的( )
A.个人边际成本
B.社会总收益
C.社会边际成本
D.个人总收益
3、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是对所有消费者对该物品需求量的( )。
A.垂直加总
B.水平加总
C.算术平均数
D.几何平均数
4、中间投票者的启示是( )。
A.当有两种以上的方案可供选择时,多数规则能保证51%的投票者将获得他们最偏好的结果
B.当有两种以上的方案可供选择时,多数规则能保证2/3的投票者将获得他们最偏好的结果
C.当有两种以上的方案可供选择时,多数规则并不能保证51%的投票者将获得他们最偏好的结果,实际上只有中间投票者获得最偏好结果
D.当有两种以上的方案可供选择时,没有哪种规则能使得中间投票者获得最偏好结果
5、非均衡增长模型将将国民经济区分为两个部门,分别是( )。
A.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
B.生产部门和消费部门
C.生产率不断提高的部门和生产率缓慢提高的部门
D.进口部门和出口部门
6、单式预算是指( )。
A.公共收支计划通过一个统一的计划表格来反映
B.公共收支计划通过一个机构进行决策
C.公共收支计划通过一次审议
D.公共收支计划按照一个统一的标准进行审议
7、税收“三性”是指( )。
A.强制性、无偿性、公众性
B.社会性、无偿性、固定性
C.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D.强制性、社会性、固定性
8、税收公平(Principle of Tax Equity)是指( )。
A.政府征税要使各个纳税人承受的数量相同
B.政府征税要使各个纳税人承受的负担与其经济状况相适应
C.政府要向每个社会社会成员征税
D.政府征税要使各个纳税人承受的税率相同
9、所得课税是( )。
A.以扣除一定成本费用后的净所得为应纳税所得额,按比例税率课征
B.以扣除一定成本费用后的净所得为应纳税所得额,按累进税率课征
C.以全部所得为应纳税所得额,按累进税率课征
D.以全部所得为应纳税所得额,按比例税率课征
10、税收使得纳税人劳动力的供给曲线( )。
A.向右上方倾斜,向后弯曲
B.向右上方倾斜,直线延伸
C.向右下方倾斜,直线延伸
D.向右下方倾斜,向后弯曲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请简述消耗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的概念与划分意义。
答:消耗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物品或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进行投资所需的物品或服务的支出。政府一手付出资金,另一手获得物品或服务,并运用这些物品或服务履行政府的各项职能。它反映了公共部门占用社会资源的要求,排除了私人部门运用它们的可能性,计入GDP。
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货币的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包括养老金、补贴、债务利息、失业救济金等。政府付出了资金,却无任何资源可得。它并不反映公共部门占用社会资源的要求,转移只是在社会成员之间的资源再分配,公共部门只充当中介人作用。
区分消耗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具有较强的经济分析意义。消耗性支出是社会总需求一部分,直接影响生产、就业及社会总需求,间接影响GDP分配;转移性支出是资金使用权的转移,间接影响生产、就业及社会总需求,直接影响GDP分配。
2、简述流转课税的概念与特征。
答:流转课税,是指以商品或服务的流转额为课税对象的课税体系,主要包括消费税、销售税、增值税、关税。
它的特点包括:课征对象是商品或服务的流转额,负担具有累退性,负担普遍、课税隐蔽,征管简便、针对性强。
3、简述税收对生产者选择的影响。
答:税收对生产者的影响表现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替代效应是:政府课税,生产者减少课税或重税商品生产量,增加无税或轻税商品生产量。
收入效应是:政府课税,生产者可支配生产要素减少,从而降低商品生产量
4、如何从微观角度就某一项目或方案的公共预算决策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影响进行分析?
答:从微观角度就公共预算对资源配置的影响进行分析需要采用成本—收益分析。把公共预算资金的作用划分为若干项目或方案,分别就每个项目或方案核算其效益和成本。对不同项目和不同方案之间进行比较,确定其优先采用的次序,并摒弃那些社会边际成本超过社会边际效益的项目或方案。
5、简述如何运用自决的财政政策。
答:所谓自决的财政政策就是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形势,相应采取变动政府支出和税收的措施,以消除经济波动,谋求实现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的稳定增长之目标。
行事原则是逆经济风向行事:当经济衰退时,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降低税率,减少税收,增加政府购买与转移支付支出。当通货膨胀时,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提高税率,增加税收,减少政府购买与转移支付支出。
三、论述题(20分)
请对投票者、政治家、政府部门和特殊利益集团在政治生活中的行为方式进行经济分析。
答:
1.投票者,选择投票支持与否。投票者投票与否,取决于两个因素:参加投票的效益和成本,投票对公共选择产生影响的可能性。一般而言,行使公民权所带来的满足和利益,以及不投票所面临的社会压力,或者是法律义务,大多数人会投票。
2.政治家(政党),追求选票极大化。在有关政府的作用和其他问题上意见一致或相似的人们,组合成一个势力集团——政党。在多数规则下,一个政党在选票极大化上获得成功,便赢得选举;选票极大化是多党制社会中成功获得政治权力的先决条件。竞选方案设法向符合中间投票者意愿的结果倾斜
3.政府部门(官员),追求公共权力极大化。政府机构提供公共物品区别于私人部门提供私人物品,追求公共权力极大化→预算规模的极大化→公共物品供给量过剩→资源浪费。
4.特殊利益集团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谋求增加对其成员有利的政府支出的院外活动,区别于政党,采取种种手段对政府官员、投票者施加压力或影响。有可能以其他人的境况因此而变坏为前提。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0 | D | C | A | C | C | A | C | B | B |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