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检测过程
2)计量单位
计量单位(测量单位,或简称单位)是定量表示同种量的量值而约定采用的特定量。
我国法律规定采用以国际单位制(SI)为基础的“法定计量单位制”。它是由一组选定的基本单位和由定义公式与比例因数确定的导出单位所组成的。例如,基本单位有“米”(m)、“千克”(kg)、“秒”(s)、“安”(A)等,导出单位有“赫”(Hz)、“牛”(N)、“帕”(Pa)、“焦”(J)、“瓦”(W)等。机械工程中常用的长度单位是“毫米”(mm),测量中常用的长度单位是“微米”(μm)(1μm=1x10-3mm)。常用的角度单位是我国选定的非国际单位制单位“度”(°)、“角分”(')、“角秒”('')以及国际单位制的辅助单位“弧度”(rad)和“球面度”(sr)。
3)测量方法
测量方法是根据一定的测量原理,在实施测量过程中的实际操作。广义地说,测量方法可以理解为测量原理、测量器具(计量器具)、测量条件(环境和人员)和操作过程的总和。
在实施测量的过程中,应该根据被测对象的特点(如材料硬度、外形尺寸、生产批量、制造精度、测量目的等)和被测参数的定义来拟定测量方案、选择测量器具、规定测量条件和进行测量操作过程,从而合理地获得可靠的测量结果。
4)测量误差
测量误差是被测量的测得值与其真值之差。
真值定义为被测量客观真实的量值,是当被测量能被完善地确定并能排除所有测量缺陷时,通过测量所得到的量值。所以,真值是没有误差的测量所得到的测得值。但是,测量过程总是不完善的,任何测量过程都不可能不存在测量误差,因此,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从测量的角度来讲,真值是不可能确切获知的。
测量误差的存在将导致测得值具有不确定性。因此,测量结果应该用被测量与单位量的比值y(测得值)和表达该测得值准确度的测量不确定度U表达为:
y±U
被测量的测量不确定度应与其设计要求的精度相适应。过大的测量不确定度会增加误收和误废的概率,从而影响产品功能要求的满足和制造过程的经济性;过小的测量不确定度会增大测量费用,使产品成本提高。末给出测量不确定度的测量结果是没有意义的。
由此可见,分析产生测量误差的原因,采取相应地减少测量误差的措施,正确估算测量不确定度的大小是十分重要的。
3 质量认证
我国在统一度量衡及“铜壶滴漏”的古代文明的基础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在计量学科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方面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几何量计量方面,研制、生产了多种先进的测量仪器,如丝杠动态检查仪、激光光波比长仪、全自动齿轮检查仪、圆度仪、三坐标测量机等。不仅采用了多种先进的传感技术,而且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数据采集和处理速度和准确度,能够有效地实现误差补偿,使测量效率和测量精度达到了更高的水平,为企业产品质量保障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
在质量认证工作中,检测技术方面主要有检测条件与环境的设计与建立,测量器具的配备、维护、保养与检定,检测方案的设计,检测工作程序制订以及检测人员的配备等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的正式公布,标志着我国的计量工作纳入了法制建设的轨道。为了增加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按等同采用ISO的基本原则,国家颁布了质量管理、质量保证、检验测量方面的系列标准,包括质量术语、质量管理、质量保证和质量技术等四个方面的系列标准,并在各类企业中广泛开展贯彻GB/T19000的质量认证工作。
我国的质量体系认证工作于1992年正式起步。1994年4月成立了中国质量体系认证机构国家认可委员会(CNACR),负责质量体系认证工作和颁发带有国家认可标志的质量体系认证证书。
我国质量体系加入国际互认制度,将对我国提高产品质量、发展国际贸易和经济合作、参与国际竞争产生积极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