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概论

2。 量规通用技术要求

  量规可用合金工具钢、碳素工具钢、渗碳钢及硬质合金等尺寸稳定性好且耐磨的材料制造,也可用普通碳素钢制造,但其工作表面应进行镀铬或氮化处理,其厚度应大于允许磨损量,以提高量规工作面的硬度。量规测量面的硬度应为HRC 58—65,并经过稳定性处理。
  量规的工作表面不应有锈迹、毛刺、黑斑、划痕等明显影响外观和使用质量的表面缺陷,其他表面也不应有锈蚀和裂纹。量规工作表面的表面粗糙度Ra应在0.025~0.8μm范围内。量规非工作表面应该进行氧化或其他化学处理。
  量规工作部位的形位公差,除有特别规定的以外,应不大于相应尺寸公差的50%,但也不应小于0.002mm.
  刻线量规的刻线部位应磨光,刻线宽度为0.1~0.2mm,刻线深度为0.03~0.1mm,直线刻线长度为6~10mm,刻线应清晰醒目。刻线位置的尺寸公差为刻线间距离的10%,一般以刻线中心表示刻线位置。
  量规的各个零件之间的连接应该牢固可靠,不允许存在松动或脱落。
  量规在交付使用前要经过退磁和稳定性处理。
  量规标记应在量规印记面或其他非工作面上。

3。 量规分类

  根据量规的用途可以分为:
  工作量规:操作者在制造工件过程中使用的量规。
  验收量规:检验部门或用户代表在验收工件时使用的量规。
  校对量规:在制造量规时或在检验使用中的量规是否已经超过磨损极限时所用的量规。
  验收量规一般不单独制造,多用磨损较多的工作量规作为验收量规。考虑到工厂的生产条件不同,量规的使用情况也不尽相同,因此,标准没有具体规定划分工作量规与验收量规的界限,可由企业根据具体情况自行确定。

4。 量规精度设计原则

  量规精度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保证被量规检验验收为合格的被测几何要素误差一定满足图样规定的精度要求,即不发生误收。在不发生误收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误废。
  量规精度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精度要求,在制造时(投入使用前)的精度为其制造精度,在使用过程中(报废前)的精度为其使用精度。  量规制造精度和使用精度基本一致,区别在于量规制造精度是限制其制造时的制造误差,量规使用精度是限制在使用过程中因为摩擦磨损造成的使用误差。
  量规制造精度要求体现为量规结构几何要素的公差带。量规几何要素公差带一般取在被检验要素的相应公差带之内(通常称为公差带内缩原则)。
  量规公差带的大小,即量规公差的大小,表示量规制造精度要求的高低,影响量规的制造成本,也与发生验收误废的几率相关。量规公差大,发生验收误废的几率多;量规公差小,发生验收误废的几率少;在没有标准规范规定的时候,一般取相应被检验要素公差大小的1/10~1/3。

         第[1][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