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节 形状和位置误差检测

5)跳动误差及其误差值
  跳动分为圆跳动和全跳动两种。
  由于跳动是从测量方法出发确定的形位公差项目,它具有综合控制的性质。圆跳动是实际被测要素绕基准轴线作无轴向移动回转一周时,由位置固定的指示器在给定方向上测得的最大与最小读数之差;全跳动是实际被测要素绕基准轴线作无轴向移动回转,同时指示器沿理想素线连续移动,由指示器在给定方向上测得的最大与最小读数之差。
  图11—41(a)和图11—41(b)分别是测量径向圆跳动和端面圆跳动的示意图。如果被测零件连续回转,指示器分别沿轴向或径向移动,就可以测出径向全跳动或端面全跳动。

  径向圆跳动是在垂直与基准轴线的任一测量平面内、圆心在基准轴线上的两同心圆最小包容区域的宽度f (图11-42(a));端面圆跳动是在与基准轴线同轴的任一直径位置的测量圆柱面上、圆心在基准轴线上的两同轴等直径圆最小包容区域沿测量圆柱面母线方向的宽度f (图11-42(b));斜向圆跳动是在与基准轴线同轴的任一测量圆锥面上、圆心在基准轴线上的两同轴圆最小包容区域沿测量圆锥面母线方向的宽度f (图11-42(c)).;

  径向全跳动是与基准轴线同轴的两同轴圆柱面最小包容区域的宽度f (图11-43(a));端面圆跳动是与基准轴线垂直的两平行平面最小包容区域的宽度f (图11-43(b))。

6)基准的建立和体现
  由于实际基准要素都有误差,因此,必须根据实际基准要素建立理想基准要素(基准)。
  由实际基准要素建立基准时,对于轮廓基准要素,规定以其最小包容区域的体外要素作为理想基准要素;对于中心基准要素,规定以其最小包容区域的中心要素作为理想基准要素。前者称为体外原则,后者称为中心原则。
  例如,以图11—44(a)所示的实际轮廓面A建立基准时,基准平面应是其两平行平面最小包容区域的体外平面(基准A);以图1—44(b)所示实际轴线B建立基准时,基准轴线应是其圆柱面最小包容区域的轴线(基准B)。

  有时为了完全确定或可靠地确定理想被测要素的方向或位置,往往需要多个要素作为基 准,称为多基准。这时,第二或第三基准是分别对第一基准或第一和第二基准具有相互两两垂直的方向或位置要求的关联基准要素。因此,由第二或第三实际基准要素建立基准时,应以相应的定向或定位最小包容区域的体外要素或中心要素作为关联基准。

      第[1][2][3][4][5][6][7][8][9][10][11][12][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