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节 形状和位置误差检测

  形位误差的检测比较复杂,因为形位误差值的大小不仅与实际被测要素有关,而且与其理想要素的方向和(或)位置有关。形位误差的项目较多,检测方法各不相同,即使对同—项目,检测的原理不同,检测的方法也不同;即使检测的原理和方法相同,也随被测对象的结构特点、精度要求而有差别。为了统一概念,取得准确性和经济性相统一的效果,国家标准对检测原则、检测项目、检测仪器及检测方法、数据处理与误差的评定等都做了原则性规定。

1 一般规则


  形位误差检测时,应排除表面缺陷、表面粗糙度、表面波纹度的影响,以测得要素代替实际要素进行评定。
  选择测量方案时,应对测量方案的测量精度进行估计,测量总误差允许占给定形位公差值的10%~30%。

1)形位误差的检测原则

  在国家标准中规定了五种形位误差的检测原则:
(1) 与理想要素比较原则
  将实际被测要素与相应的理想要素作比较,在比较过程中获得数据,根据这些数据来评定形位误差。
  如将实际被测直线与模拟理想直线的刀口尺的刀刃相比较,根据光隙的大小来确定该直线的直线度误差值,如图11—37(a)所示。
(2) 测量坐标值原则
  通过测量被测要素上各点的坐标值来评定被测要素的形位误差。如利用直角坐标系测量孔中心的纵横坐标以确定其位置误差值,如图11—37 (b)所示。
(3) 测量特征参数原则
  通过测量实际被测要素上的特征参数,评定有关的形位误差。特征参数是指能近似反映有关形位误差的参数。例如,用两点法测量回转表面的横截面的局部实际尺寸,并以其最大差值的一半作为该截面的圆度误差,如图11—37 (c)所示。
(4) 测量跳动原则
  按照跳动的定义进行检测,主要用于检测圆跳动和全跳动。例如,测量实际被测要素对基准轴线的径向圆跳动以确定其同轴度误差,如图11—37 (d)所示。
(5) 边界控制原则
  检测实际被测要素是否超越边界,以判断零件是否合格。该原则常用于采用相关要求的场合。一般用光滑极限量规或功能量规来检验。例如,按最大实体要求设计的、基本尺寸等于孔的最大实体实效尺寸的垂直度量规,检验孔轴线对端面的垂直误差,如图11—37 (e)所示。

      第[1][2][3][4][5][6][7][8][9][10][11][12][13]页